top of page

親子教育 (一):透過「說演故事」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

已更新:6月4日

如何在家中為孩子創造高質量的學習環境?


ree

眾所周知,3至6歲是孩子語文學習的黃金發展期。然而,許多孩子對傳統的語文操練方式感到抗拒,反而透過「說演故事」這種互動性強的學習策略,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,還能全面提升語文能力。


早在30年前,著名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D. Friedberg(1994)就提出,「說演故事」(Storytelling)對兒童早期的語言表達(Language Expression)及語言理解(Language Reception)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。近年來,研究兒童語言學習的Karen Lichtman博士(2018)也發現,透過日常「說演故事」學習語言的孩子,其語言熟練度明顯優於接受傳統閱讀、聆聽和寫作訓練的孩子。


此外,腦神經科學領域的Yabe及其研究團隊於2018年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指出,家長進行「說演故事」比孩子單獨閱讀圖畫書更能促進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)的發展。前額葉是負責解決問題、工作記憶和多工處理等執行功能的核心區域。「說演故事」的互動過程為孩子提供了更多想像和思考的空間,從而有效提升這些能力。


如何高效進行「說演故事」?

以下是幾個實用技巧,幫助家長在說演故事時事半功倍:


一)雙語轉換,提升理解能力


在說演故事前,家長可以先花5至10分鐘熟悉故事內容,並嘗試以「口語」和「書面語」交替的方式講述故事。


例子:

  • 口語版:「故事發生在一個冷冰冰的夜晚,美美和家人一起打邊爐。」

  • 書面語版:「小朋友,故事書上寫著:「在一個冷颼颼的晚上,美美和家人一起吃火鍋。」


這種雙語轉換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的不同表達形式。


二)開放式提問,強化表達能力


為了增強孩子的語文表達能力,家長可以多使用開放式提問,引導孩子深入探索故事內容。


例子:

  • 開放式提問:「在圖畫中,你在公園裡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東西?」

  • 避免封閉式提問:「在圖畫中,你看見了紅色的花朵嗎?」


開放式提問能激發孩子的思考和表達,而封閉式提問則容易限制孩子的回答範圍。


三)角色扮演,促進換位思考能力


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代入故事中的角色,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在說演過程中有更多參與感。這不僅能激發孩子的語言和肢體表達,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換位思考。


例子:

  • 我們今天一起進入海底世界,媽媽和你一起變成漂亮的美人魚去冒險,好嗎?


角色扮演能讓孩子更投入故事情境,進一步培養他們對閱讀和語言的興趣。


透過「說演故事」,家長不僅能幫助孩子提升語文能力,還能在互動中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連結。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,讓孩子在家中也能享受高質量的學習體驗。

參考文獻 / 延伸閱讀:


Friedberg, R. D. (1994). Storytelling and cogni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.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. 8(3), 209-217. https://doi.org/10.1891/0889-8391.8.3.209



Yabe, M., Oshima, S., Eifuku, S., Taira, M., Kobayashi, K., Yabe, H., & Niwa, S. I. (2018). Effects of storytelling on the childhood brain: 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ic comparison with the effects of picture-book reading. Fukushim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, 64(3), 125–132. https://doi.org/10.5387/fms.2018-11


關於作者


博士橋教育創辦人及首席學術課程顧問

家長教育專家、親子及兒童表達藝術教育工作者

 
 
 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Logo Final HD.jpeg

追蹤我們

  • 電報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2025 DR. BRIDGE EDUCATION 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