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親子教育 (三):「繪本故事」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- 認字能力

已更新:6月4日

「媽媽,我不想看圖書!」 孩子抗拒閱讀,該怎麼辦?


ree

在日常生活中,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,並在閱讀中學習新知。然而,當孩子對圖書興趣缺缺,甚至抗拒閱讀時,家長該如何引導他們?


研究表明,親子共讀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,還能幫助他們掌握更多字詞知識。Deckner、Adamson 和 Bakeman(2006)指出,家長在講故事時提供的豐富語言語境,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。同時,Jimenez 和 Saylor(2007)也發現,親子閱讀能幫助孩子提高識字能力,但家長需注意孩子的學習節奏,避免操之過急。換句話說,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,將認字變成一項有趣的挑戰,是提升識字能力的關鍵。


說演故事:讓閱讀變得有趣


「說演故事」是一種結合講述與表演的閱讀方式,能讓孩子更投入故事情境,並在互動中學習字詞。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教學策略,幫助家長在親子共讀中提升孩子的認字能力:


技巧一:圖象認字

利用圖畫幫助孩子將字詞與具體形象聯繫起來,是提升識字能力的有效方法。家長在閱讀繪本時,可以指著書中的圖畫,並將圖畫與文字結合起來,幫助孩子理解字詞的意義。


例如:在學習「草」字時,可以讓孩子觀察「艹」的形狀,聯想到草的樣子;而「曰」則可以解釋為太陽,因為草需要陽光才能生長。


優點:這種方法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,讓他們在圖像與文字的聯繫中記住字詞。

技巧二:形旁由來的演繹

透過講解字的部首來源,幫助孩子理解字詞的結構與意義。家長可以在講故事時,向孩子解釋字的部首與其含義。


例如:在學習「跳」字時,可以告訴孩子「跳」的部首是「足」,代表與腳有關,因為跳躍需要用腳來完成。


優點: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對字詞的結構有更深的理解,並記住字詞的意義。

技巧三:字形形態解釋

透過解釋字形的結構與由來,幫助孩子理解象形字的意義。家長可以向孩子介紹象形字的來源,並用簡單的方式描摹字形。


例如:

  • 人體形象:如「人」、「口」、「心」,可以讓孩子觀察字形與人體部位的相似之處。

  • 自然形象:如「水」,可以解釋字形像流水的形態。

  • 動植物形象:如「鳥」、「花」、「草」,可以讓孩子聯想到具體的動植物形象。

  • 器物形象:如「門」、「琴」、「冊」,可以讓孩子觀察字形與物體的結構相似之處。


優點: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在學習字詞時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性,並加深對字詞的記憶。

親子共讀不僅是提升孩子識字能力的有效途徑,更是增進親子關係的重要時刻。透過「說演故事」的方式,家長可以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,並將認字變成一項充滿挑戰與成就感的任務。
記住,閱讀不僅是學習的工具,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。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,開啟閱讀的奇妙旅程!

參考文獻:


Deckner, D. F., Adamson, L. B., & Bakeman, R. (2006). Child and maternal contributions to shared reading: Effects on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.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, 27(1), 31-41.


Jimenez, S. R., & Saylor, M. M. (2017). Preschoolers’ word learning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during shared book reading. Cognitive Development, 44, 57-68.


關於作者


博士橋教育創辦人及首席學術課程顧問

家長教育專家、親子及兒童表達藝術教育工作者

 
 
 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Logo Final HD.jpeg

追蹤我們

  • 電報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2025 DR. BRIDGE EDUCATION 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